世紀病毒伊波拉 節目網站

 《世紀病毒-伊波拉 Ebola-The Search for a Cure》是英國BBC今年新製的紀錄片,追蹤伊波拉病毒發生的起源和經過,導演蓋‧史密斯走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生尋求治療致命病毒的方法,更有感染伊波拉病毒幸運痊癒的患者的第一手資料。
  1976年,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收到一個含有血液檢體的包裹,這個檢體採自一名在中非偏遠地區宣教病死的修女,這名修女因為感染了不知名的病毒死亡。這種致命的病毒後來被命名為「伊波拉」。從1976年發現到2013年為止,感染伊波拉的死亡人數大約是1700人,但這波從去年12月爆發的疫情,短短十個月造成超過4000人死亡,今年8月8日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列為國際間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,要求194個會員國依法定措施進行疾病的預防、監控、控制及回報。
 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、破壞力特別強的病毒,入侵人體後就進入循環系統,挾持感染者的細胞,快速大量複製繁殖,破壞人體正常細胞,初期症狀類似感冒,發燒、頭痛、全身酸痛,後期臟器衰竭、甚至出血不止。主要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的肢體接觸和體液傳染,如血液、汗、嘔吐物、排泄物、尿液、唾液或精液等,潛伏期21天,但在男性精液中可以存活90天,目前沒有飛沫感染的證據,也缺乏任何有效的疫苗。1995年好萊塢知名電影「危機總動員」敘述的就是伊波拉病毒的致命風暴,達斯汀霍夫曼穿著厚重防護衣、頭戴防護帽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。
  今年七月,第一位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美國醫師布蘭特利命在旦夕,但在接受試驗性藥物ZMAPP後順利痊癒,這也是ZMAPP第一次的人體試驗。ZMAPP是伊波拉病毒的剋星嗎?或者是布蘭特利運氣好的緣故?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,伊波拉病毒的蔓延威脅到了社會的『根本生存』,並可能導致出現『垮掉的國家』,總幹事陳馮富珍提醒,這是世界和平和安全所面臨的危機,而人們的恐慌比『伊波拉病毒本身散播地更快』。